你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主页 > 新闻中心
中秋节 | 国兴家和,月圆人安



月满中秋

人月两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一轮圆月,皎洁如诗。

世间的人儿,归家心切。

中秋是一种味道,醇厚香甜;

中秋是一种岁月,浪漫悠远;

中秋是一种情感,别样温暖;

中秋是一种意境,诗韵绵延。


此刻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便是中秋好风景;

有梦可追,有爱相陪,

就是人生好时节。

愿你

所念之人喜乐长安;

所盼之事皆得圆满;

所遇之景尽是温暖;

所到之处光辉灿烂。




中秋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

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蓬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

后羿归来后,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身影呼唤爱妻,并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就这样,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世代相传。





吴刚伐桂

相传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砍伐桂树。

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几千年来,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为道教掌故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习俗


赏  月

中秋赏月的习俗盛行于唐代,至宋代赏月之风更盛,并有“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之景,而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全国各地至今遗存相当多的“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该时期,中国多地则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时至今日,中秋赏月之风也没有绝迹。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

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

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猜灯谜逐渐成为节日的一种特定习俗。



玩花灯

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孩子们中秋节很喜欢制作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将柚子南瓜或桔子的瓤掏去,刻出简单图案,内点蜡烛即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





中秋诗词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苏轼 (北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南宋)

快上西楼,

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

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

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地址:成都市蜀西路48号西城国际A座605-2 手机:13981916366 邮箱:123733078@qq.com QQ:123733078

友情链接: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汇都互动 四川省河南商会 阿坝文艺网

Copyright © 2014-2023 成都恒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蜀ICP备18023735号-1   技术支持:汇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