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今年的春节,多了一层别样的仪式感。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2025年乙巳蛇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申遗成功,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
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春节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第一大节。
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丰收祭祀是春节最初的起源,人们往往在岁末年初之时总祭诸神,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礼敬和对农事的重视。
古代重要礼制文献《仪礼》《周礼》《礼记》中即记载了“岁终大祭”与元日天子“祈谷”。此时春节虽然还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其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
秦汉以后,春节的社会意义更加凸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正月旦,王者岁首”。
从唐代开始,春节被定为政府法定假日,唐开元年间《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每逢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有了元日、元旦、新年之称,成为官民共享的第一大节。
随着时光的流转、社会的变迁,如今的春节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面貌。无论是“春运”中归乡的脚步,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远程祝福,又或是全球华人共庆佳节的热闹场面,都印证着春节对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意义。
春节习俗
扫 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 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有的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
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是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桌上一般少不了鱼,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守 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晋朝所著的《风土纪》中说:“除夕之夜大家互相赠送东西,称‘馈岁’长幼齐聚,终岁不眠,以待天命,称‘守岁’。”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后,点起蜡烛和油灯,围坐火炉旁,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跑,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发压岁钱
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发给晚辈;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枕头下;有的要孩子们追讨到长辈卧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老人家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迎财神
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诞辰,所以人们一般在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祭品中必须有羊头与鲤鱼,羊头有“祥”之意,供鲤鱼则因为“鱼”“余”谐音。初五零点后,人们开始燃香放爆点烟花,欢迎财神降临人间。
春节诗词
《元日》
宋 ·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雪》
宋 · 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双雁儿·除夕》
宋 · 杨无咎
穷阴急景暗推迁。
减绿鬓,损朱颜。
利名牵役几时闲。
又还惊,一岁圆。
劝君今夕不须眠。
且满满,泛觥船。
大家沈醉对芳筵。
愿新年,胜旧年。
《除夕》
明 · 于谦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